从视频制作标准化服务做起,最终还是重构商业视频的生产关系。
作者 | 尹航
这是三声报道的第224家创公司
对于一个寻求宣传视频定制或者产品演示的中小型企业来说,可能最大的障碍,是既“囊中羞涩”、没有太多预算,又无法直接接触到市面上的视频制作团队。而另一端,目前的大多数视频制作团队还停留在“作坊式”组队和“游击式”接单的状态,对接客户、拥有稳定的工作量也是个问题。
夏攀和他的团队,正是看到了供求双方在这项业务上的痛点,于2015年创办了拍片网——一家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商业视频定制服务的平台,在平台上聚集视频制作团队与广告客户,通过后台系统,将视频制作的流程标准化,为供求双方节省时间、预算与沟通上的成本,并且通过“走量”实现平台的盈利。
在拍片网现有的模式下,一条3-5分钟的商业视频生产最快一天就能完成,价格平均低于市场价30%。根据拍片网提供的数据,目前拍片网日均获客超过20单,峰值达到50多单。2016全年,平台已有1000多家导演团队入驻,600多家注册的企业客户。
拍片网团队规模在40人左右,具体负责运营的有20多人,平台目前同时在进行的项目已经超过100个,到年底同时进行的项目数可能达到300以上,远远超过去年一年400个商业视频项目服务的数量。
“我们靠后台系统解放人力。”夏攀告诉《三声》,借助系统可以提升商业视频工业化水平。
一方面,拍片网对平台上1000+的导演团队进行了标签和分级,确定他们的风格与适合操作的视频产品;另一方面,将拍片网的产品大致模块化为几条产品线,并拆解其中的各类要素如导演级别、拍摄设备等等。结合客户的需求与营销场景,系统自动计算出适合该客户的初步的套餐,再由专门的人来负责对接。
“我们做的大量的视频其实最后都沉淀下来,变成一个个模板。”夏攀表示,就像早期的ps一样,最初都是从零头开始一个个P,到现在已经有大量的模板可以直接套用,未来的拍片网也会遵循这样一个模式去大量复制。
“超级英雄片的套路,也可以在商业视频上复制”
拍片网联合创始人&CEO夏攀
“我觉得以后整个商业视频市场,比电影大得多。未来的视频市场里面可能90%都是短视频,只有10%是长视频,是电影。”夏攀创业的初衷来源于对未来商业短视频领域的看好。
为了适应移动互联网的碎片化应用场景和信息流的呈现方式,商业视频的短视频化倾向已经非常明显。夏攀表示,目前经手的项目时长已经越来越短,从3-5分钟逐步向1-3分钟集中,“未来短视频的需求量和供应量都将持续快速增长。”
市场已经对此作出反应,转型为短视频制作、分发平台的二更,在上半年成立了一个视频学院,帮助影视创业者在短时间内拍摄出优质的视频产品,就好比一个“私塾”,师傅教给徒弟技能;而拍片网则直接制造了一个视频的“生产车间”,所有的人、物料以及时间线安排都被写在了后台系统的流水线上,交由算法统一安排。
有人质疑内容本身被标准化生产之后就丧失了价值。但夏攀和他的团队认为,他们的生产线生产的视频产品本身就只是一个服务于客户传播需求的工具和载体,“不是高于生活的艺术品”,他不认为地铁、路边等车等这样的碎片化场景适合艺术的表达,“艺术品需要你框在一个地方,认认真真地去欣赏。我们不是艺术品”。
这与美国大片的逻辑相似,“超人系列都是英雄遇到困难,然后打大怪兽的模式,但你不会觉得每一部都是一样的。”夏攀说,“我们拍一个企业可能永远都是这么拍的,但是每个企业有不同的内容。所以你看起来就是不同的影片。”
加上拍片网承接的大部分都是to b传播的企业宣传片、路演视频这样的产品,并不追求to c端的爆款效应,所以相对也适合工业化的体系下的批量生产。平台的价值:视频管家的服务与系统的智能匹配
拍片网
视频要实现批量化生产,平台的作用不可替代。
“做平台你本身就是最低的,你得让人踩才行,所有人都踩你身上,你给他们提供服务,这才叫平台。”夏攀看好平台公司成长起来之后的广阔空间,但也承认,创业选择做一个平台公司,从一开始就要做好前期大量投入和不出爆款的心理准备。
目前拍片网已经完成了来自国泰君安力鼎投资的千万级A轮融资,之前两轮融资共计1500万资金,大多都用在了研发和拓客上。拍片网的CTO孙彬毕业于剑桥,拥有IBM的工作背景,带着10人的团队研发出拍片网的SaaS系统。
“你可以理解为整个影视行业后端的制作系统,我们靠这套系统管理所有的供应商、制作模块、后端的人员和设备配置,然后项目的进度管理全在这个系统上。”据夏攀透露,拍片网最初的客户基本都是来源于创始人团队的人脉,而供应商库则是用笨办法,砸钱地推一个一个争取来的。目前平台上已经签约超过1000个导演工作室,视频制作人员总数超过4万。
把客户和制作团队都留在平台上、促使他们通过平台而不是私下里直接接触完成项目,是保证平台活跃度和收入的最关键要素。
拍片网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视频管家”的服务。这一岗位承担了关键的纽带作用——在前端做客户咨询和服务,不断将客户的需求和感性认知细化、拆分再具象,在平台上形成具体的方案,再在后端向导演团队清晰地表达。
“视频管家负责创意,导演团队负责生产。而整个系统分担了制片人——也就是项目经理的大部分工作。”夏攀强调系统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其实不依赖于人,因为不管视频管家也好,还是任何一个供应商也好,我们的匹配本身就叫AI化的匹配。你三年的导演可能匹配一个三五万的项目去做就好了,要是十年经验、非常成熟的导演,我们匹配都是一些大项目。系统算法通过大量项目的优化,以后的匹配会非常精准,在客户那体验也是一样的。
当影视行业中大量的流程性、重复性劳动被系统代替之后,人的生产力被大量释放,“去年我们还有十几个制片人分别管理项目生产的。今年我们制片人就剩两个了,大量的制片人都不需要了。”夏攀说,“标准化做完以后,一个制片人同时管理三十个项目,工作就变成打电话,互相之间的联络。所以未来我们不断的做标准化,人力会越来越少,大部分的工作还是未来AI化了。”
拍片工场要成为像iOS系统一样的影视行业操作系统
如果说拍片网目前还只是一个将制片流程标准化的“内部系统”,用以提升团队工作效率,那么夏攀的下一个野心则站在了整个影视制作行业的层面上。
夏攀和他的团队现在接手了来广营附近的一家孵化器工场,未来会将其打造为一个影视制作基地,目前正在招商和接受团队入驻的阶段。
“拍片工场是我们这套系统开放的第一步。”据夏攀透露,这个占地8000平米的工场将会进行摄影棚+后期制作基地+经纪服务的新尝试。“这个孵化器就是我们那套系统的落地,我们在这里接进来接进来人、工具和物资。管理整个项目。”夏攀说,这套系统的愿景就是成为影视行业的操作系统,像iOS一样,最后可以接进来影视行业的一切资源。
继续发挥拍片网的平台作用,把后期的各个工作口都集中起来,为目前还处于小作坊式的视频制作团队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是运营这个基地的第一步。
“最重要的还是人。我们的目标并不是运营一个影视制作基地,而是成为一家能连接影视行业中各类资源的经纪公司。”夏攀说,CAA的“经纪人模式”是拍片工场的愿景。
“我们要成为一个大的经纪平台,制作基地本质上都是围绕经纪人的模式运作。包括我们现在所有的供应商都是靠这个模式运作的。”据夏攀所言,待规模进一步扩大,他们还将把拍片网上驻扎的导演、摄影师、编剧等制作团队拆分成独立的子项目来运营,通过拍片网上大量的项目,在拍片工场的平台上孵化有潜力的视频制作团队,甚至可以向更高阶的网剧、电影等项目输送。
“其实你还是服务于平台上面所有的人,让他们离不开这个平台,这是平台最大的价值。”夏攀说,这才是公司的最终目标。